banner
 首頁  |  社區防災推動  |  新北市環境災害特性  |  新北市社區防災地圖  |  防災社區教材與示範影片  |  歷年執行成果   |  相關連結
社區防災推動
     社區防災推動
     新北市環境特性
     防災計畫
     防災社區
     文件下載
     相關連結
各年度執行成果
    112年度
    111年度
    110年度
    109年度
    108年度
       more ...

 

首頁 < 示範社區執行成果
110年度執行成果

新莊區雙鳳里




災害環境診斷及防救災對策研擬
防救災組織建立與防災計畫研擬
防救災技能訓練
防救災演練暨成果展

一、 社區基本資料說明

新莊區雙鳳里內有4條土石流潛勢溪流,土石流潛勢溪流發源於林口臺地,經啞口溪及塔寮溪流入大漢溪,往北流向淡水河後出海;此區域發布之土石流警戒基準值為550毫米之雨量,主要參考雨量站為新莊雨量站,次要參考雨量站為龜山雨量站。依據當地民眾指出在民國90年納莉颱風期間,曾發生土石流撞擊民宅的事件,有住戶房舍因而受損,所幸無人傷亡。本里土石流警戒雨量為550公釐,參考雨量站為龜山站及龍壽社區站。

二、 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2.0工作推動

(一) 自主防災說明宣導暨兵推工作坊

針對工作項目進行細節說明,並與團隊、社區、公所三方的協調溝通,除以自主防災組織成員與土石流保全對象為辦理重點外,亦邀請公部門相關單位與會出席,釐清公、私部門間對於災害防救工作推動的認知差異與需求,亦有助於釐訂計畫推動方式與後續執行期程等相關事項,避免因缺乏目標共識而造成推動落差。

(二) 社區環境踏查

本次踏勘藉由里長邀約社區民眾,針對轄內雙鳳里社區進行環境巡查。根據參與民眾口述內容指出,雙鳳里以往在90年納莉颱風曾發生土石流,目前社區內4條潛勢溪流都多少經過整治,由於集水區皆不大,且公所定期進行清淤作業,近幾年已無土砂災害情況發生。儘管近幾年公所皆無通知紅黃警戒發布,不過里長在颱風豪雨期間仍會藉由Line群組通知保全對象注意雨量,務必在雨勢過大之前先行撤離。

(三) 兵棋推演情境模擬及精進實作演練規劃

兵棋推演中主要模擬雙鳳里於颱風豪雨事件中可能遭遇土石流避難疏散各階段狀況,包括:颱風警報發布、土石流黃色警戒、土石流紅色警戒、災情通報應對、警報解除等歷程。雙鳳里土石流潛勢溪流保全對象,由於戶數較少且位處北33鄉道山區深處,距離預定的避難疏散收容處所雙鳳里活動中心較遠,且臨近並無其他住家,同時評估聯外道路路寬可能受該區域坍塌土石影響。因此在災害應對計劃中,應變初期訊息傳遞及保全對象自主避災意識,為該社區自主防災重要環節,計劃團隊建議里長及巡守隊組織與保全對象建立多方通訊管道,並建議公所及里辦公處在汛期前提升宣導強度,該社區自主防災成敗與否,則在於保全對象是否可在雨勢轉強之前順利撤出。

(四) 腳本工作坊

各演練的場景地點和任務分配也皆以社區在對策研擬中所討論出的班別分組任務為主,根據時間軸對假想境況進行排序,以各班班長與里長的對話口吻為基礎,記錄每階段境況的關鍵對話與防災作為,讓自主防災組織成員在演習中做最實際的操作。

(五) 演練說明會

為能有效的將前揭土石流防災兵推工作坊之成果與擬定之演練腳本真實的呈現出來,於9月17日辦理說明會讓公所及相關參演單位,瞭解以社區為主土石流自主防災演練如何辦理,公所於後續演練中扮演何種角色。與會人員包含新北巿政府代表、區公所各相關課室代表、消防局等相關局處、里長及輔導團隊,共計約15人列席。

說明會之重點在於協調、確認輔導團隊、公所與社區三方間對於以社區為主的新型態演練辦理方式與期程擬訂,並決定演練位置圖。

(六) 演練籌備會

完成實作演練腳本的編撰後,在正式演練之前,公所認為有必要參與演出之單位,發文通知相關防災單位派員參與籌備會議,針對現場配置、演練腳本等進行協商討論。

社區演練籌備會議決議將派遣車輛、警員警車支援演練,另外負責疏散保全對象的車輛由公所提供,並決定於演練當日提前進行預演。

(七) 精進實作演練

為使各成員熟悉防災工作之相關內容及其作業方式,避免災時因慌亂執行錯誤或遺漏之情事,幫助居民熟悉災害應變之流程及救災器材之操作,達到防災目標的落實推廣,實地防災演練於9月26日上午10點在丹鳳市民活動中心召開。

雙鳳里藉由區公所的居中協調、里長的熱心支持及在地民眾的全力相助,社區順利完成本次演練。本次演練利用土石流警戒區示意展區的實況回傳,每階段現場狀況都藉由投影幕一一呈現,如警戒班架設雨量筒進行回報、疏散班到警戒區對民眾進行疏散宣導,以及規劃在紅色警戒的強制疏散橋段。新莊區長親自到場為辛苦的里長及里民加油打氣,本次活動也在大家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 © 2009- 2024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