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首頁  |  社區防災推動  |  新北市環境災害特性  |  新北市社區防災地圖  |  防災社區教材與示範影片  |  歷年執行成果   |  相關連結
社區防災推動
     社區防災推動
     新北市環境特性
     防災計畫
     防災社區
     文件下載
     相關連結
各年度執行成果
    112年度
    111年度
    110年度
    109年度
    108年度
       more ...

 

首頁 < 示範社區執行成果
107年度執行成果

整合型防災社區-永和區竹林里




防災社區工作團隊組成與指導會議
防災社區啟動與啟蒙
災害環境診斷及救災對策研擬
社區防救災組織任務分工與防災計畫研擬
防救災技能訓練
外縣巿防災社區參訪
防災演練暨年度成果展

工作團隊組成與指導會議

團隊於107年3月16日在竹林里辦公處辦理「防災社區工作團隊組成與指導會議」,向參與單位說明有關防災社區推動之工作內容、時間等項目,以利後續相關活動順利進行。

防災社區啟動與啟蒙

107年4月14日舉行「防災社區啟蒙與啟動」活動,由盧鏡臣博士與嘉義市消防局林韋呈科員透過「國內重大災害」、「永和區竹林里環境介紹」、「歷史災害及災害潛勢」、「什麼是防災社區」、「為什麼要有防災社區」、「防災社區怎麼推動」及「防災應變實例」等內容,並搭配新北市地震宣導影片「趴下、掩護、穩住」,及國家災害科技中心所製作的《防災社區》宣導影片,運用活潑生動方式與里民互動,以提高學習意願,並於授課結束後採有獎徵答及問卷調查方式,測驗民眾對當天課程之參與程度,普遍表示有成立防災社區之必要並願意繼續參加防災社區活動,期能更進一步瞭解相關防災知識、防災社區推動流程與方法。

本次活動第一階段針對永和區竹林里未來規劃的防災社區活動,講解關於防災社區基本組成要素與推動方式,重點概述如下:

1. 協力團隊成員介紹

為順利推動防災社區活動,首先開宗明義介紹協力團隊成員相關防災背景,以增加民眾對本團隊之信任基礎,進而提高民眾參與防災社區推動之意願。

2. 防災社區之意義及竹林里特性介紹

為使民眾瞭解推動防災社區之意義,針對防災社區之定義及目的加以說明,並介紹該里之人口結構、年所得、地理位置及可能面臨之地震、颱風災害,讓里民初步瞭解防災社區的主體是社區民眾,共同參與平時防災、災前整備、災中應變以及災後復原等工作,以提升居民防災意識,凝聚社區自主防災力量,一旦發生災害時,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3. 推動防災社區的思維與做法

強調社區防災的推動重點係以社區民眾為主體,經由社區培訓的過程來凝聚社區共識與力量,藉由推動減災、預防的措施,來減少社區的易致災因子,進而降低災害發生的機會,當萬一發生災害時,社區能防止災情的擴大、降低災害的損失,並能迅速推動復原、重建工作。另平時透過公、私部門合作,建立與專業團隊、民間組織或地方政府的互動模式,強化緊急應變能力與自救互救技術,以落實及執行各項災害防救工作。防災社區與公部門及專家學者互動模式,如下圖所示。

4. 防災社區的推動步驟

向社區民眾介紹防災社區之核心價值,並說明推動防災社區之步驟。

5. 歷史災害及災害潛勢

針對永和區竹林里之歷史災害及災害潛勢,講解地震與颱洪災害之相關防災知識。分析目前永和區竹林里有部分房屋老舊、磚造建造,若發生地震,可能為高風險族群;另於90年納莉颱風造成竹林里部分地區有淹水情形,故透過該里之歷史災害經驗,進一步探討與認識災害,以利後續推動防災社區相關防救災工作。

(1) 地震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布之活動斷層圖,臺北都會區範圍內僅有一條活動斷層-山腳斷層,儘管永和區轄內未有斷層帶經過,但由於城市開發較早,許多地區的住宅老舊,附近地區建物密集老舊且巷道窄小,周邊住宅多為老舊公寓,臺灣地區經歷921地震後,建築物結構設計的規定已有大幅改變,但較早期的住宅多不符目前之耐震標準,加上現場環境勘查發現有部分住宅為磚造建造,一旦發生大規模地震時,可能造成重大損傷。故針對地震災害,向民眾介紹國內目前係以TELES進行模擬評估地震所造成損傷情形,進行最大地表加速度、人員傷亡(日間時段、夜間時段、通勤時段)、建物毀損等災損推估,可供公所針對較易受災的地區優先推動防救災工作,作為減災、整備、應變及復原重建之避難收容處所、避難路線、物資運送路線、耐震補強等規劃,並檢視永和區之防救災能量是否足夠,同時亦教導民眾對於地震發生時之避難行為(趴下、掩護及穩住),並請消防分隊同仁示範該避難動作,以增加民眾深刻印象。

(2) 颱洪

近年來永和區較少因水災而致生命財產受到威脅之案例,最近一次的重大災例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的資料顯示,中央氣象局於90年9月8日23時50分第一次發布納莉颱風海上颱風警報,在9月10日9時即解除警報,惟13日卻緩慢地直撲臺灣,故氣象局在9月13日15時第2次發布海上警報,並接著在9月15日2時45分發布陸上警報,當時災情重創北臺灣,導致永和區竹林里竹林路119巷、201巷發生淹水情形,水深高度30公分。故以此災例為例,教導民眾有關水災災前整備及災時應變作為等,並介紹相關災情監控工具,如中央氣象局發布天氣即時訊息、水利署傳送淹水簡訊等,讓民眾瞭解如何透過公部門提供災情預警資訊,以及早因應水災災害。納莉颱風期間,永和區淹水情形,如下表所示。

本次活動在當地居民、公部門及協力團隊共同參與下已順利完成。參加人員有新北巿政府消防局(局本部、第七大隊及永和分隊)、永和區公所及臺灣大學等共37人。

經由永和區竹林里「啟動與啟蒙」活動,發現該社區具有特色如下:

1. 社區居民參與度高

本次活動在推動過程中,發現社區居民對於社區活動之參與意願相當高,除活動當日參與居民人數較原先預期為多,且現場活動氣氛良好,部分居民在有獎徵答時踴躍回答互動熱絡。為瞭解活動成效,課後請參加人員填寫意見調查表,有 96%里民認為有成立防災社區的必要及92%願意繼續參加防災社區活動,以獲得更多詳細的防救災資訊。附件3(壹、二、(三)石門區尖鹿里防災社區啟動與啟蒙意見調查統計)。

2. 已有推動治安社區之經驗

行政院於94 年初有鑒於健全之社區為臺灣社會安定的力量,提出「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以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六大面向作為社區發展的目標,並於95年將「社區治安」列為現階段的重點計畫,將全力啟動警政、社政、民政、消防、婦幼安全等單位,結合村(里)及社區人力資源,共同推動社區治安工作,強化社區自我防衛能力,以建構優質的「治安社區」(社區治安安全生活守護網,2018)。
竹林里於106年獲頒優質治安社區,顯見過去在社區公共事務推動上有相當經驗,後續活動推動上,可結合現有巡守隊組織,在既有編制上進行防救災組織任務之分配,完成永續防救災組織之建立。希望透過社區防救災組織,向民眾傳達防災社區相關訊息,以提升民眾之防災認知及應變能力。

3. 過去發生天然災害案例較少

永和區竹林里因過去天然災害案例不多,故過去對防災的需求相較之下治安方面較低。經過治安社區的推動經驗,使民眾對自身社區安全議題較關注,並留意相關資訊。為強化民眾防災意識,遂本團隊藉由此次防災社區之推動,協助社區居民加強防救災知識、學習防救災技能、建置防災社區防災計畫、進行社區環境檢視、找出社區防救災議題及對策研擬、指導社區防救災組織任務分工與運作、研擬防災計畫、辦理防救災、救護訓練與演習等項目。

綜合以上特性的永和區竹林里社區,可由里長及具熱忱的社區幹部等人,作為防災社區的啟動者,協力團隊除了輔導防災社區之推動方向、協助活動之進行外,亦須適時提供防救災觀念,更重要的是培養民眾具有自覺、自動及自主防災能力,盡量減少對公部門之依賴,進而建構一個永續防災社區。

災害環境診斷及防救災對策研擬

協力團隊於107年4月23日先進行社區環境之初步踏勘,以瞭解社區中的易致災因子、災害潛勢、狀況,並予以記錄、拍照,以利於後面工作訪課程中討論。107年5月26日辦理「災害環境診斷及防救災對策研擬」活動,民眾藉由課程瞭解社區潛勢災點與防災議題。透過工作坊的操作,共同繪成社區環境地圖並研擬防救災害議題對策。

1. 環境踏勘(初勘)

107年4月23日,竹林里王素娥里長帶領協力團隊人員,進行社區歷史災點與社區環境之初步踏勘,以瞭解社區中的易致災因子、災害發生原因、狀況,並予以記錄、拍照,並規劃後面活動民眾實地勘查路線,以利於課程中討論。

2. 災害環境診斷及防救災對策研擬

災害環境診斷及防救災對策研擬,於107年5月26日(星期六)於河濱巿民活動中心辦理;活動分為3個部分,依序為「社區環境踏勘」、「社區環境災害診斷地圖製作」,以及「防救災對策討論與研擬」。活動參與人員有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含局本部、第七大隊及永和分隊)、永和區公所、竹林里民眾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等共39人;男女比例各為54%與46%。另,亦於課後結束後進行意見調查;其中,對於「是否有成立防災社區之必要?」50%表示「非常必要」、29%表示「必要」。

3. 防災社區環境診斷

協力團隊介紹4月23日環境初勘的結果,再透過國內最近曾發生的災害,勾勒出社區居民認為可能有災害的潛勢地點,後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吳秉儒博士介紹建築物可能致災因子,使民眾對環境更加日瞭解。

為使居民能多瞭解在地環境,安排了實地探勘,但考量多數參與民眾年齡較長,以及上課地點的河濱巿民活動中心離竹林里有些距離。因此,安排的環境踏勘路線,以豫溪街為分界線,輔以居民居住地為根據,分為二組。

環境踏勘由王素娥里長陪同,協力團隊盧鏡臣博士、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吳秉儒博士、吳子修博士一起踏勘。第一組從豫溪街171巷5弄從進入,觀察豫溪街171巷1弄、3弄、5弄狹小巷弄磚造房屋再至後方竹林路119巷18弄停車場,最後從豫溪街187巷返回活動中心。第二組從環河東路二段接近水閘門進入,再向竹林路179巷33號觀察房屋,最後從豫溪街與竹林路201巷26弄交叉口返口活動中心。中間過程向當地居民詢問平時環境情狀,透過里民分享社區中過去曾發生過之災害狀況,讓參加踏勘的人員更瞭解當地受災情形,並共同檢視社區環境。而其餘地點,則以事先勘查之照片,輔以簡報說明,讓里民對於社區環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學習如何檢視社區環境。

4. 社區環境災害診斷地圖製作

社區環境踏勘後,即由民眾開始製作環境災害診斷地圖,準備的用具有社區地圖、便利貼、圓點標籤紙、彩色膠帶、剪刀及筆等,並提供民眾相對應顏色的圓形貼紙及便條紙,並以記號辨識使用(可抽換)塑膠軟墊劃分主題。

(1) 依地震、火災、水災及交通議題等,以顏色代表風險高低,圓形貼紙貼於可抽換軟墊上,並於對應顏色便條紙紀錄風險原因。

(2) 辨識風險貼紙分布情形,各種災害類別完成後,堆疊於地圖上,辨識總風險分布。

(3) 由居民對踏勘地點內容進行說明,講述可能發生的災害與原因,寫在便利貼上,黏貼於A1地圖各踏勘點位置旁,同時對於地圖上的踏勘點與便利貼的內容提出想法。為利於工作坊的操作讓里民可以在簡易地圖上直接進行討論,旁邊並放置社區衛星區供參照,供里民進行環境診斷地點製作。

5. 防救災對策研擬

居民與團隊共同將所有地圖上的災害原因便利貼取下,並依災害類型(火災、水災等)進行分類。第1次分類後,將所有災害議題依:家庭、社區、政府之3個層級做第2次分類,並討論各災害問題在不同層面的解決方式,例如:個人可以做什麼防範?希望政府替我們做什麼事情?

協力團隊引導民眾討論,讓民眾將討論出來的對策寫於便利貼上,貼在對應的海報格子內。討論完畢後,各組推派1位,針對各組之環境診斷地圖或防救災對策研擬,進行成果分享。

6. 專家講評

由團隊盧鏡臣博士為各組居民發表之環境社區診斷地圖與災害議題之成果進行總結,並再次強調防災社區之重要性,為當天活動劃下句點。

7. 結語

在「災害環境診斷及防救災對策研擬」活動中,希望里民透過實際勘查社區內環境,學習如何找出社區的災害因子,並藉由防救災對策研擬增進災害防救知識,同時傳達社區防救災編組的重要性,以社區的力量率先保護家園平安。因此,唯有民眾願意參與防災社區之推動,才能將防災社區帶動起來,使里民眾能夠自主性運作防災組織,此才為防災社區的宗旨。
里民們親自動手做、動腦想,共同關心社區問題,團隊僅引導里民討論在各種災害議題中,「家庭、社區、政府」在「災前、災中、災後」各階段,應該如何為災害應變。同時,工作人員利用有獎徵答及贈送小禮物,以提高里民學習意願,達到防災社區扎根之目的。

防災社區防救災組織建立、任務分工與運作及防災計畫研擬

1.防救災任務編組建立

編訂因地制宜的防救災組織架構,需考量下列兩點因素,分別為「任務分工」,即根據社區部分的防救災對策來決定各組的工作項目,以及「民眾專長」,係考量里民的防救災專長、住家分布等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依照任務分工將社區防救災組織分成巡視預警組、整備搶救組、通報疏散組、關懷救護組及行政後勤組等5個組別,其較佳的適任能力如下所述,而各組別在平時、災時之任務,說明如下:

(1) 巡視預警組:以具有基本災害認知者為優先,組員須瞭解社區環境。

(2) 整備搶救組:以對設備設施有概念之年輕力壯者為佳。

(3) 通報疏散組:以熟悉社區環境者為優先。

(4) 關懷救護組:以具有基本救護技巧為優先。

(5) 行政後勤組:組員需具備良好協調能力及溝通協調能力。

為使里民對防災社區防救災編組及其平時與災時的任務有所認識,於107年6月23日,以「防災社區防救災組織建立、任務分工與運作及防災計畫研擬」為主題,由中央警察大學防災研究所陳志昇進行介紹。藉由該活動中防災社區編組宣導與工作坊方式讓與會里民瞭解社區有防災編組的重要性,以團隊力量一起守護家園。

活動與會人員,除了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含局本部、第七大隊及永和與永利分隊)、永和區公所及竹林里民等。所有參加人員共34人,而男女性別比例各為53%與47%。同時,為瞭解活動成效,課後請參加人員填寫意見調查表,而依統計結果,有89%的人表達願意成為防災編組成員。

2.防災計畫研擬

臺灣近年來持續發生重大災害,以致民眾死傷及財物損失持續攀升,並成為政府與民眾揮之不去的夢靨。因此,藉由防災社區的推動,不但能促使社區於平日即規劃、執行減災的工作,減少災害發生的機會;萬一發生災害時,也能立即進行應變,減輕災害的損失,並且還能在災後迅速推動復原重建的工作。

而防災社區應該具備下列3個特性:1.有能力降低災害發生的機會;2.能夠承受災害的衝擊、降低災害損失;3.可以在災後迅速復原重建,並且持續地發展。也就是說,一個具備社區意識、強而有力、能自主進行從災前、災時到災後各項工作的社區,就可以被稱為「防災社區」。同時,社區組織或民眾為了成為防災社區所進行的各種努力與工作,就可以被稱為「防災社區」。

鑑於防災社區是透過社區內的居民參與及組織的建立來推動,而且必須持續且長久的運作,故訂定竹林里防災計畫,提供社區能自主性地持續運作之參考,透過居民的互動,進行防救災的學習與訓練、災害環境檢視、減災對策的研擬、社區組織的建立、防救災設施與設備的整備等手法,來改善居住環境的安全,強化社區整體的防救災能力,建立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並邁向永續社區的目標。

竹林里防災計畫內容,包括:弱勢人口、疏散避難、防救災資源清冊、防救災組織任務與編組人力及防救災技能人士等內容;其中,脆弱人口含獨居長者及身障之人口,防救災資源含社區內外部的防救災資源與機具。

課程中,針對弱勢民眾、里內重要設施、防救災專業人員,以及防救災設備,如通訊與照明設備、大型救災機具、救災(生)器材與設備及警戒器材等進行介紹,讓里民對防救災所需注意之人、事、物和防災救設備有初步認識,同時請里民填寫防救災設備及人才調查表,並將調查資料納入防災計畫。

防救災技能訓練

防救災技能訓練,主要著重於基本救護及滅火器操作,除了提升面臨災害時自救的能力,平常亦是自救救人不可或缺的救護技能。本訓練課程於107年6月23日於永和區國父紀念館辦理。訓練項目包括:消防知識課程(火災認識及防止)、救護包紮、CPR、AED、哈姆立克等技能訓練,以及滅火器實作訓練,當日亦請消防分隊隊員指導與會民眾,並於當天進行實際操作讓其深刻體驗。

當天課程,由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七大隊永和分隊翁偉庭和吳東昇隊員教授有關消防知識課程(火災認識及防止)及滅火器實作訓練;永利分隊柯廷儒、志工李秀鳳、林志陽指導有關救護包紮、CPR、AED、哈姆立克急救法等技能訓練,過程中教官們分組指導里民實際操作,讓更多里民親身學習救災、救護技巧。

活動與會人員,除了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含局本部、第七救災救護大隊及永和、永利分隊)、永和區公所、竹林里民眾及中央警察大學,所有參加人員共30人,各單位參加人數及男、女性別統計,男、女性別比例各為51%與49%。同時,為瞭解活動成效,課後請參加人員填寫意見調查表,而依統計結果,有97%的里民課後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具備基本的救護能力,而此對於防災社區之推動有莫大助益。


參訪臺北巿明興里社區

外縣巿防災社區參訪,主要瞭解相關防災社區操作之案例,從中學習相關經驗外,也以實地觀察體驗環境來提高社區交流的互動機會與空間。本(107)年參訪社區是臺北市文山區明興里社區,並參訪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防災科學教育館。參訪時間為107年8月12日(星期日),並製作1本參訪手冊(封面如圖,供參加人員參考。

明興里位於人口稠密的臺北都會區,是典型的山坡地住宅社區,老舊公寓與集合式住宅大樓參半。故明興里在製作防災地圖時,除了標示出災害潛勢區域與避難處所,因為巷道狹小蜿蜒,還特別註記人車分離的疏散路線,並將巷弄改為單邊停車,以解決災時不易搶救、疏散的問題,里民職業以軍公教最多,工商業次之,少數務農。該里長期致力於推動社區安全營造,在居家、用藥、道路、校園等各項安全工作上做得有聲有色。2011年發生東日本大震災之後,明興里體認到臺灣對於都會型防災工作的意識薄弱,因此決定成立「社區防災安全」小組。透過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協助,社區進行了一系列的課程、訓練、演習等,希望建立起正確的防備災觀念,並打造一個安全無虞的居住環境。

另外,社區內有許多高齡者,因此防災地圖上也標註印尼文,讓照顧這些長者的印尼移工也能熟悉疏散避難動線。該里還自行研發了「防災疏散門牌」,里民疏散時可將門牌翻轉,代表已經離開災難現場,而門牌後的螢光漆,有助於夜間辨識,讓救災人員可以迅速掌握受災戶數。

此外,持續辦理災害防救知識研習及教育訓練,105年6月召開「防災韌性社區」之明興里共識會議,教導居民社區災防資源與災害防救觀念建立,並於106年11月辦理社區養護機構地震疏散防災教育訓練。且適度調整防災疏散地圖並公告民眾;106年8月1日辦理消防宣導會議;106年10月5月於明興生態館舉辦防災疏散搬運技巧指導,除請專人講解,更讓民眾實際操作演練,模擬搬運過程,增進民眾災害防救知能;亦於106年10月24日慧誠長照中心及久康公園辦理社區養護機構地震疏散防災教育訓練;106年10月29日則配合文山安全社區成果展,進行防震防颱宣導與疏散避難體驗;107年3月24日則於明興生態館進行CPR教學。該里並於 104 年 7 月 7 日辦理社區收容防災演練。

活動與會人員,有新北市政府消防局、永和區公所、竹林里民眾、明興里民眾及臺灣大學等共54人,各單位參加人數統計,男女比例各為57%與43%。同時,為瞭解活動成效,課後請參加人員填寫意見調查表,而依統計結果,各有55%及45%的里民,表示「非常願意」與「願意」支持防災社區之運作。

參訪活動,除了明興里的參訪外,並安排赴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防災科學教育館參觀及體驗,有關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防災科學教育館介紹。過程中,透過各種災害發生的模擬狀況,實地操作體驗,使防火、防洪、防震、防颱等緊急避難知能,以「寓教於樂」方式,提升里民災害應變能力。


防災社區防災演練

防救災演練目的,主要是為落實防災社區之成果,重點在於災害發生時之危機處理與應變搶救,讓演練者就應變時各小組與各成員之職責與任務加以演練、熟悉,並透過演練了解與組員和其他小組,以及其他參演單位之間的協調、聯繫、合作之重點事宜;而且透過防災演練的進行,不僅日後可加以檢討和修正,也讓社區民眾了解疏散方向、路線與安全避難處所。

竹林里防救災演練之災害類型為地震災害,演練於107年10月7日在網溪國小舉辦。而為使演練活動能圓滿完成,正式演練前,召開防救災演練籌備會,並進行2次預演,各次活動日期詳如下所示。

1. 防救災演練籌備會

防救災演練籌備會於107年10月28日於竹林里辦公處召開,出席人員有新北市政府消防局、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永和區公所、竹林里防災社區防救災組織成員、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及協力團隊(中央警察大學)。會議中,分別就各參演單位應配合事項達成共識。

2. 防災演練預演

為使民眾瞭解防災社區之運作,並加強民眾的防災意識,參演人員除需要配合的公部門單位以外,悉數由里民親自演練,共舉辦了2次預演。107年10月5日第1次預演,於竹林里辦公處舉辦,參演人員先熟悉角色。107年10月7日上午第2次預演,則於網溪國小舉行。

3. 正式防災演練

經過籌劃及預演,107年10月7日下午辦理正式演練,以災前準備、災中應變及災後復原,共假設了8個狀況。在所有參演單位共同合作下,演練過程十分順利,獲得在場民眾及長官的讚賞,同時讓觀摩民眾清楚了解災害狀況從發生至結束,全盤的處理流程,並落實縱橫向聯繫,以讓各項防救災資源都發揮相乘效果,並在日後遇有類似災害發生時,能於第一時間內完成災害應變處置,將災害影響及損失降至最低。

演練結束後,與會的李清安副局長除感謝所有參演人員的努力外,也特別就演練的各個狀況,提醒社區自助的重要性,並再次傳達防災社區是最佳的自助之道,提醒社區必須於災前做好防災整備工作,同時運用已建立社區組織及資源,於災時能迅速進行疏散撤離,並協助民眾前往收容場所。



4. 防災社區年度成果展

107年3月16日首度拜訪竹林里王里長以來,4月14日辦理防災社區啟動啟蒙開始,至10月7日辦理防災演練,歷經8個多月的教育訓練、參訪及演練,年度成果展於10月7日防救災演練結束後,緊接於永和區網溪國小舉辦。出席人員有新北市政府消防局李清安副局長、張易鴻簡任技正、竹林里王素娥里長,以及竹林里民眾等共同與會。

成果展之前,協力團隊對各項課程及活動製作A0格式海報,包括:拜訪里長、工作指導會議、啟蒙啟動、環境踏查與防救災對策討論與研擬、防救災教育訓練、防救災技能訓練、觀摩交流、竹林里社區概況、防災社區的好處,以及成果展流程共8張,並陳列於活動會場,亦製作了約10分鐘的回顧影片,讓社區民眾回顧今年參與防災社區的身影。

成果展由中央警察大學劉孟修透過影片,回顧竹林里推動防災社區系列的課程與活動,並透過與會者彼此交流經驗與想法,持續的溝通討論,以提升效益,進而促使防災社區的推動落實。會中,李副局長亦一再強調防災社區對社區防救災的重要性,期望社區能持續防災社區的工作。而部分里民亦於防災演練預演時表示,對災害更加認識,也了解災害來時要如何應變。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 © 2009- 2024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